【近代史研究】王志通|抗战时期西部边疆林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4-04-06 09:50访问量:1130

作者简介:

王志通,舞蹈生一字马仙女棒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宣部文艺局评审专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西北区域史、边疆民族史、社会经济史研究。在《民族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逾30篇。

摘  要:晚清时期,东北全面放禁和人口大量涌入带动了林木资源开发,中、俄、日三国竞相前往采伐和运销,使东北木材在华北、华东市场长期占据优势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凭借军事强力、经济优势和先进制材技术垄断东北林木资源,肆意采伐并运销东北木材至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以满足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造成东北木材运销到华北、华东地区的数量急剧减少,产自美国和加拿大的花旗松木材输入中国的数量则逐年增加,以致漏卮日深。为挽救利权流失和开发国产木材,中国林学家在西部边疆的川康甘边区寻找到大量优质林木资源。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木材需求量猛增,木材商、伐木公司和木材使用单位派人前往川康甘边区大量采伐和运销林木,供给抗战大后方军事、工矿企业和交通通信各项建设,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抗战时期,西部边疆林木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彰显了中国面对外来侵略危机时具有的强大自救能力。

关键词:抗日战争 林木资源 东北林木 西部边疆

内容简介:

林木是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的林木主要出自东北、西北、西南边疆的崇山峻岭。森林富集的东北地区长期受清朝统治者封禁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随着东北边疆危机加剧,清政府全面放禁、移民实边,大量内地民众迁入后修房造屋、辟田垦荒、砍伐森林,推动了东北林木资源开发。这也招致俄、日两国势力相继入侵,不断竞争式攫取和运销东北木材,使东北木材长期占据东北、华北、华东乃至整个东亚市场。林木资源只有被开发利用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才与更广阔地域民众的生产生活建立起联系。但是,这种经济联系和区域联动会受到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无论是日俄战争导致国外的花旗松木材输入抢占华北、华东市场,还是日本借助军事强力、经济优势和先进制材技术帮助东北木材夺回市场,都加剧了各方对东北优质木材的重视和争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垄断东北林木资源开发和运销东北木材到日本本土和朝鲜半岛,直接导致东北木材迅速丢失在华北、华东市场的长期优势地位和大量外国木材输入,以致利权流失、漏卮日深。寻找和开发新的耐寒针叶林予以替代,进而供给国内市场和填补漏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中国林学家反复深入西部边疆展开科学调查,发现西北地区耐寒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洮河流域,西南地区耐寒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川康境内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随着抗战全面爆发、西迁和木材需求量迅猛增加,木材商、伐木公司和用材单位等纷纷派人前往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洮河流域以及祁连山等林区采买、伐运大量云杉、冷杉、华山松等耐寒针叶林木和一些桦木、青冈等阔叶林木。西部边疆的木材源源不断供给于抗战大后方飞机、枪弹等军工武器的制造,以及煤炭、石油、火柴等工矿企业生产,交通通信网络的架设,屋舍、厂房、仓库、军营的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向川康甘边区寻取林木资源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在林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从被动陷入困局到主动破局的成功调整与转变。东北林木被日本逐步垄断和运销日本本土、朝鲜半岛,以及外国木材大量涌入造成漏卮日深,导致中国在东亚木材贸易中的自主性和优势丧失而陷入被动局面。为此,国民政府遴选林学家展开科学调查、设置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和引导商民开发西部边疆优质林木,满足了抗战大后方各项建设的木材需要,成功破除了日本侵略加深、外国木材进口困难与国内木材需求量猛增的困局。东北与西部边疆在林木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上的联动和接续,彰显了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危机时具有的强大抗打击能力和自救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步深入西部边疆,林学科技力量对西部边疆林木资源的科学化调查和管理实现了从无到有再的突破,管理和汲取西部边疆资源的能力得到提升。不过,为满足全面抗战初期木材需求量猛增的实际需要而进行不合理的大规模开发,也使得采伐区不断向森林深处延展,林地面积大幅度缩减,造成了明显的林相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抗战时期西部边疆地区的森林景观变化,蕴含着林木资源开发带有的战时性特征和功利主义色彩。所以,从林木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角度来认识这一过程,对丰富林业史、抗战史和边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文发表于《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2期,引用请查找原文。

返回原图
/